为什么国内工程界长期存在这种“多输”的局面?
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,央企招标现场出现了打架场面,这一极其混乱的场面发生在中铁二局的一个投标现场,因其中一个投标方报了最低价,其他同行认为属于恶意低价竞标而表示异议,双方争执不下,由最初的恶语相向升级到肢体冲突。这并不是个案,类似事件在国内工程建设领域的招投标中屡见不鲜。投标方竞相压低价格,最终导致异常低价者中标。然而,这种“低价者得”的规则看似公平,实际上却带来了严重的恶果,工程领域的人士痛斥这种规则,指出它不仅造成了恶性竞争,还容易埋下工程质量隐患。
为什么国内工程界长期存在这种“多输”的局面?
为什么国内工程界长期存在这种“多输”的局面?直接原因在于国内项目招投标领域长期盛行的最低价中标原则,招标单位过于注重价格而忽视质量要求,导致中标价远低于成本价。
低价中标引发的问题有哪些?
低价中标的结果引发了一系列问题:市场恶性竞争,有实力和讲诚信的企业被挤出竞争行列;中标者实力有限,只追求击败竞争对手而忽视项目成本和质量平衡,这种现实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。中标后的企业为了利润空间,不得不在原材料采购、生产制造等方面偷工减料、层层转包,牺牲项目质量。
低价中标的弊端
低价中标的弊端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,然而这种恶性循环难以扭转,现行的招投标法规定了“异常低价竞标”不得影响合同履行,但问题在于这些乱象已经根深蒂固。投标人面临囚徒困境,负责任的投标人不报低价,但总有竞争对手报出低价,而报高价则降低中标几率,只能在无奈中摇摆。
此外,国内在招投标立法中缺乏专业化和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,导致一些具体标准、行为规范和采购招标程序设计不完善。在实践中,投标人对于低于成本的报价常常解释为市场推广的优惠政策,难以直接认定为恶意报价。
恶性低价竞争不仅存在于工程领域,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如此,国内仍然奉行价低者得的原则,导致一大批低质量的研究人员和公司涌现,这对于支持决策和政策的社科类研究来说是件坏事,只会拉低中国的政策研究和决策支持水平。
郑重声明:若非特别声明,本文版权为慧集投标所有,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经本网授权使用的,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且须注明“来源:慧集网”。凡违反本条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